生意场不断的进化和变革使得商业充满了活力,和田玉在近几百年间从皇家落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制度的先进和经济的升级带来的,这几年正统的和田玉生意越来越难做,传统商家正在逐渐的消亡,行业将会走向何方呢?今天大叔就来聊一聊。





传统的和田玉买卖路径是很简单的,即收料——作料——销售,这种古老的单线生意,玩转信息差的买卖是大部分商业模式的雏形,可社会也在不断进步,现在的生意都讲究全球融合,虽然和田玉依赖于仅有国人喜爱,但也逃不过信息差萎缩的窘境。通过对行业的观察,大叔发现目前玉商更加倾向于走通货,甚至是能批量出货的工业玉石,尤其是对玉雕师的大本营——苏州的观察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高端市场出现了分化,没有实力的小型供应商正在逐渐的消失,这又是为什么?其实归纳一下,就是销售孤品的商家越来越少了。





孤品原本是文玩类的一个名词,出自《礼记·曲礼》,谓“远方小侯自称为孤。”按理说只有少才能被重视,其实和田玉的籽料经过玉雕师雕琢的都是孤品,即天下仅此一枚,先到先得,按理说孤品应该在缺乏个性的市场更加受追捧才对,然而在和田玉行当却不是这么回事,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原因:

一、认知难度




想要认同和田玉籽料作品的价值,首先就要搞清楚山料、籽料、山流水等等和田玉的产状差异,事实上大部分的人根本搞不清楚和田玉的这几种原料区别,甚至有许多国人到今天都以为和田玉只有和田才产,咱们今天不讨论玉石的产状知识,认知的差异使得许多潜在消费者从源头就没有关注到和田玉籽料的独一无二,认为看上去应该都是人雕琢出来的东西,这种错误理解导致对产品价格的认同会出现问题。

二、成本差异




机雕虽然解放了和田玉产业不少的生产力,却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成品的批量化只是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但还是解放不了人力,人工雕琢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好看,而在于艺术设计。其实许多机雕的作品毕竟数码控制非常精准,款式猛的一看还挺美观,经不起长期细品,对于籽料而言,去掉瑕疵,甚至是利用瑕疵成就作品独特美感,反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块品质低劣的料子在巧手之下也有机会焕发新生,这个过程是很难用言语去形容的,玉雕师需要多年苦工才可成材,成材的打怪升级之路艰辛,人家也要生活也要吃饭,如果早期作品水平还没有高端机雕好必然卖不上价钱,如此一来陷入恶性循环,低端货品不愿给价,高端货品嫌价格高,玉雕师队伍慢慢萎缩了,自然对行业有长久的影响。

三、信息误导




选网购,看直播,都免不了“美化”二字,现在互联网设计师的收入可比玉雕师高,就算一块机雕的东西,在漂亮的拍摄+PS包装下,完全可以做到美轮美奂,有点瑕疵也不要紧,利用电脑的魔法就可以瞬间改善,做孤品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成品需要一个个拍照做图,这时间精力显然不及批量机雕,于是网上一搜,常见的通货机雕件商品文案设计的比人工雕的还好看,真真假假不要紧,只要消费者信了就可以。





收藏和田玉终究是一件文雅的事情,需要有文化底蕴+有闲钱+有时间心情品味,原本就属于小众圈子,要是再不给传统的雕琢文化一些时间和支持,那么相信所谓的“匠人精神”最后都会被“机器标准”所代替,孤品的萎缩反映了市场的变化,却也少了一丝传统文化的最底蕴内涵,也许只有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富裕,这种现状才能有所改变吧。